Logo Pic
菌物志Mycopedia 
搜索类型: 前后匹配前匹配学名全匹配中文名全匹配 帮助
筛选:        所有物种内容完整的物种
收录内容:
此物种的词条内容完整并得到了初步审定。
SpeciesFungorum链接  Mycobank链接    大字模式

褐鳞环柄菇Lepiota helveola

Bres. 1882

基本信息

  • 通用中文名Chinese name:褐鳞环柄菇
  • 别称&俗称Othernames:褐鳞小伞
  • 拉丁学名Scientific name:Lepiota helveola Bres. 1882
  • 科Family:蘑菇科Agaricaceae
  • 属Genus:环柄菇属Lepiota
  • 分布Distribution:华北、西北、华中地区
  • 有分布的省区Provinces:青海省,黑龙江省
  • 生态Ecology:夏秋季生于草地上。
  • 营养类型Nutrition Mode:腐生Saprotrophic
  • 置信指标Confidence:★★★


介绍部分

简介:该种隶属于卵孢环柄菇组sect. Ovisporae。该种的特征是担子果小型;菌盖密被肉红色、粉褐色至褐色鳞片;菌褶白色,离生;菌柄上部光滑,下部有环带状排列的鳞片(同菌盖);菌环白色,膜质至絮状,窄小,脆弱,边缘常有褐色鳞片;担孢子椭圆形;盖表鳞片由近毛状至子实层状排列的棒状细胞组成,末端细胞基部没有棒状短细胞;锁状联合存在于担子果各部位。

相似物种及分类学

该种是卵孢环柄菇组中少数有成型菌环的物种之一,这是它有别于肉褐鳞环柄菇等相近物种的特点,其他大多数物种都没有发育良好的菌环。
历史上,曾被归入“褐鳞环柄菇”复合群的物种包括但不限于:L. josserandiiL. pseudohelveolaL. pseudolilaceaL. clypeolaroidesL. kuehneri等。其中,L. josserandii现在被认为是近肉红环柄菇L. subincarnata的同义词,其子实体更为纤细,菌盖鳞片一般带肉红色调,且没有像褐鳞环柄菇这样发育良好的菌环(Mustafa Işiloğlu & Roy Watling 1991)。L. pseudohelveola是假紫鳞环柄菇L. pseudolilacea的同义词,这个物种在我国有分布,其菌盖鳞片颜色较暗,担孢子较短、窄(6-8×4-5μm),菌盖表面鳞片末端细胞近圆柱状、较长,并有基部棒状短细胞(《中国真菌志》)。L. clypeolaroidesL. kuehneri暂处疑难状态,这两个物种还需进一步研究。据记载,前者“担子果完全没有粉色、紫色或酒色色调”且有褐色菌环,后者则缺乏一个发育良好的菌环,菌柄下方羊毛状至卷毛状(Mustafa Işiloğlu & Roy Watling 1991,原描述参考Hora, Trans. Brit. Mycol. Soc. 43: 448-449. 1960)。前者的一份标本(FJ99840)在系统发育学研究中,和丝膜环柄菇L. cortinarius聚为一支(Agustin Caballero et al. 2015)。

物种介绍引证的参考文献

(上文介绍部分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)
  1. 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(蘑菇科), 2019. 杨祝良主编. 北京:科学出版社    
  2. Poisonings by Lepiota helveola Bres. in southern turkey, 1991. Mustafa Işiloğlu & Roy Watling. Edinburgh Journal of Botany 48(1): 91-100    https://doi.org/10.1017/S0960428600003668
  3. Lepiota elseae (Agaricales, Agaricaceae), a new species of section Lepiota from Spain, 2015. Agustin Caballero et al.. Phytotaxa 201(3):188-196    https://doi.org/10.11646/phytotaxa.201.3.2

食毒性 - 急性肝损害型中毒Acute Liver Failure ,有致死风险

和肉褐鳞环柄菇L. brunneoincarnata相同,该种也具有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,误食引起急性肝衰竭型中毒并容易导致死亡,其症状、中毒机制和治疗建议详见肉褐鳞环柄菇的介绍部分。
这个物种自从它被发表时就已经知道它是有毒的(Mustafa Işiloğlu & Roy Watling 1991,原描述参考Bresadola 1881),曾在亚洲和欧洲地区引发广泛的中毒。该种在土耳其引发过两例死亡(Mustafa Işiloğlu & Roy Watling 1991);在欧洲引起过数例中毒,其中一例通过肝移植成功治愈(Meunier B et al. 1994)。在欧洲,7例褐鳞环柄菇误食患者和3例肉褐鳞环柄菇(近缘物种,均为剧毒环柄菇类)误食患者中,5例发展为了肝损害,其中2例痊愈,2例在等待肝源时因成人呼吸窘迫死亡,1例在一段时间后肝功能开始好转,经历一个小插曲(脓毒症)后痊愈(P. Ramirez et al. 1993),本例中剧毒环柄菇类致死率可达20%。该种在我国也引起过大量中毒(郭金荣等 2002,莫素娟 2009等)。不排除上述存在其他物种(如肉褐鳞环柄菇)的误定。
来健,杨绍斌,2012报告了“豹斑毒鹅膏”和褐鳞环柄菇的毒素粗品对剑水蚤的毒效,发现相同且较短的作用时间下,“豹斑毒鹅膏”毒杀效率高于褐鳞环柄菇,浓度相同下,“豹斑毒鹅膏”毒杀效率依然高于褐鳞环柄菇,并推测褐鳞环柄菇的毒性发作有一定潜伏期。这与人类急性肝损害中毒时的长潜伏期(通常>6h)有相似性,但不一定存在联系。(注:豹斑鹅膏A. pantherina这个种在我国没有分布,应该是错误鉴定,猜测实际可能是球基鹅膏A. subglobosa等物种)

食毒性介绍的参考文献

  1. Liver transplantation for severe Lepiota helveola poisoning, 2008. B. Meunier, M. Messner, E. Bardaxoglou, G. Spiliopoulos, J. Terblanche, B. Launois. Liver 14(3):158-60    https://doi.org/10.1111/J.1600-0676.1994.TB00066.X
  2.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after Lepiota mushroom poisoning, 1993. P. Ramirez et al.. Journal of Hepatology 19(1), 51–54.    
  3. 一起误食褐鳞环柄菇中毒事故的调查, 2009. 莫素娟. 职业与健康 25(9):943    
  4. 豹斑毒鹅膏菌和褐鳞环柄菇的毒素粗品对剑水蚤的毒效研究, 2012. 来健,杨绍斌. 湖北农业科学 51(17):3801-3803,3808    
  5. 褐鳞环柄菇急性中毒五例, 2003. 郭金荣,陈长青,邱泽武,孙承业,孙峰瑞,艾东方,张素丽.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1(4):293-294    
  6. Poisonings by Lepiota helveola Bres. in southern turkey, 1991. Mustafa Işiloğlu & Roy Watling. Edinburgh Journal of Botany 48(1): 91-100    https://doi.org/10.1017/S0960428600003668

不同文献记载中本种的食毒性

文献名称食毒性原文描述
中国毒蘑菇名录剧毒致死鹅膏毒肽、鬼笔毒肽、毒伞毒肽、鹅膏肽类毒素、环肽(卯晓岚 1998,2000;陈作红和张志光 2003;张富丽等 2004;魏宝阳 2005;包海鹰 2006);肝肾损害型、呼吸循环衰竭型、胃肠炎型、多脏器损害(卯晓岚 1998,2000,2006;张富丽等2004;付延琨等 2005;潘学仁等2012)
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(蘑菇科)剧毒致死褐鳞环柄菇的毒性很强,它含有毒肽及毒伞肽等毒素,误食会致命


涉及到该物种的相关文献

(能证明该种在我国有分布的文献)
  1. 中国真菌志 第52卷 环柄菇卷(蘑菇科), 2019. 杨祝良主编. 北京:科学出版社    
  2. 毒蘑菇识别与中毒防治, 2016. 陈作红、杨祝良、图力古尔、李泰辉编著. 北京:科学出版社    
  3. 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, 2015. 李玉,李泰辉,杨祝良,图力古尔 等. 郑州:中原农民出版社    
  4. 中国毒蘑菇名录, 2014. 图力古尔,包海鹰,李玉. 菌物学报33(3):517-548    
  5. 中国经济真菌, 1998. 卯晓岚. 北京:科学出版社    
  6. 大小兴安岭地区伞菌和牛肝菌类区系【附录1】大小兴安岭地区伞菌和牛肝菌类物种名录, . .    

物种描述

以下描述摘自相关参考文献,不一定完全反映物种真实形态,可能存在文献过时、描述错误或者描述片面等情况
文字识别时可能有纰漏,描述若与参考文献原文有出入以原文为准
外文描述的参考翻译系网站管理者的个人翻译,仅供参考,具体以原文为准

描述1 描述来源:中国经济真菌
类型:简短的描述(摘录自图鉴等,请注意甄别描述真实性)
描述原文:
子实体小。菌盖表面有褐色小鳞片,具菌环且无菌托。菌盖初期扁半球形,开伞后平展,中部稍凸起,直径1-4cm。表面密被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,尤其中部较多,往往呈环带状排列。菌肉白色。菌褶白色或带污黄,离生,较密,不等长。菌柄细弱,长2-6cm,粗0.3-0.7cm,白色稍带粉红色,内部空心,基部稍膨大。菌环白色,小而易脱落,生柄之上部。孢子印白色。孢子无色,光滑,椭圆形,5-9μm×3.5-5μm。春至秋季多在林中、林缘草地上单生或群生。
分布于北京、河北、江苏、云南、青海、西藏等。
经济价值:毒性很强,含有毒肽及毒伞肽类毒素。发病初期多为急性胃肠炎,而后期出现烦躁不安、昏迷、抽风、巩膜黄染、皮下出血、肝脏肿大等,必须在中毒早期采取以解毒保肝为主的抢救治疗措施。

库中图片 0 张

无图片
本页链接到
物种:肉褐鳞环柄菇Lepiota brunneoincarnata
物种:球基鹅膏Amanita subglobosa



标签:环柄菇类真菌 剧毒(可致死)
上次编辑:-
物种编号:48
Revised:true
本页向外链接的参考文献:总计 20 条链接(含重复)
重定向至本页的页面:总计 0 条链接

©菌物志Mycopedia













回到首页    搜索物种    目录

©菌物志Mycopedia,版权声明
如需引用本文可参考下列格式:
蔡佳铭.2023. 褐鳞环柄菇Lepiota helveola. 菌物志Mycopedia. http://www.mycopedia.top/result.php?details=Lepiota helveola
Jia-Ming Cai.2023. Lepiota helveola [Chinese]. Mycopedia. http://www.mycopedia.top/result.php?details=Lepiota helveola